您现在的位置:重庆科米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主页 > 新闻资讯 >
2022年汽车行业投资策略:延续国产化、新能源化、智能化
1 .2021-2022年乘用车销量稳步增长,零部件企业业绩拐点明显
预计2021年全年乘用车销量小幅正增长。在经历了2018-2020年的连续下滑后,2021年1-10月乘用车零售销量1687万辆,同比增长8.8%,预计全年销量将实现正增长。
新能源车贡献了乘用车销量增长的主要增量,传统燃油车基本跟2020年持平。2021年1-10月份,新能源车较2020年同期增长了140万辆,是乘用车销量增长的主要来源,燃油车跟2020年同期销量基本持平。
缺芯带来的供给不足影响行业复苏,芯片更多向新能源车倾斜。2021年汽车芯片晶圆和封装两大环节先后受疫情冲击导致芯片供给不足从而影响到了乘用车供应;整车厂在缺芯过程中把更多芯片资源向新能源车倾斜保证了新能源车的供给。
消费者结构变迁+拿芯能力双重影响下,自主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90后&00后逐步成为消费主力,他们的消费偏好助力自主品牌份额的持续提升,同时自主品牌获取芯片的灵活机制也有助于市场份额的提升,从2020年的40%左右提升至2021年的45%以上。
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正面竞争刚刚开始。新能源车市场中,AOO级别的纯电、B级纯电占都比在30%左右,新能源车市场增量效应更加明显;随着以比亚迪DMI为代表的混动车杀入燃油车主战场,新能源车和燃油车的直面竞争刚刚开始。
多方巨头加速入场。2020年以来汽车行业迎来多位重量级玩家:科技巨头华为、百度、大疆、苹果等,电子&家电巨头小米、富士康等公司。它们涉足汽车行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亲自造车,二是作为服务或者零部件供应商为传统车企赋能。
全社会最优质要素的竞争。汽车行业的竞争从行业内部的竞争逐步演变成了社会最优质要素的竞争的,传统汽车巨头、造车新势力、消费电子巨头等各自在其擅长的领域里打造了很强的流量效应,在汽车产品在制造端差距在缩短的情况下,借助流量效应在新的品类进行品牌再塑造。
原材料价格涨幅明显,对乘用车企业尤其是零部件企业带来成本压力。2021年乘用车多种原材料包括芯片、钢铁、铝材等价格均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尤其是Q2\Q3,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了较大冲击。
国际运力紧张,对运费和交付能力都带来了影响。2021年国际海运价格大幅上涨,大幅提升了约定到岸价交付的企业的运输成本;同时紧张的运力也限制了产品的交货。
批发+零售端补库存双重驱动下,乘用车行业有望延续复苏。整车厂和经销商当前的库存量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随着缺芯问题的逐步缓解,整车厂先开启补库存周期,随着优质车型供应恢复,终端销量也将看到好转。新能源车的高速增长仍将维持,对乘用车销量带来边际增量。
复苏程度受到消费领域整体景气度影响。2021年以来,在疫情影响消费需求整体偏弱,乘用车在批发和零售补库存后,终端的需求复苏也会受到整个消费景气度的影响。
收入端下滑+费用端加大,全球零部件企业破产现象频现,中国企业凭借稳定的中国市场,加速推进市占率的提升。2020年全球汽车销量大幅下滑,对于重资产行业影响较大,同时新能源化加智能化要求企业投入不断加大,双重压力下全球零部件企业破产现象频现。中国零部件企业以稳定的中国市场为根基,加速提升在全球市场的市占率。
疫情影响下,整车厂重新审视供应链安全,在部分领域加速推进国产化进程。疫情影响下,部分零部件产品出现了断供现象,致使整车生产不得不中断。受此影响,整车厂在部分领域加速开拓国内备选供应商以备不时之需,推动了安全件等领域的国产化进程。
软件市场的潜在空间+电子电气架构的改变,推动零部件领域的软硬件解耦。在智能车时代,软件将成为车企重要的增量盈利来源;同时新的电子电气架构下也要求整车企业掌握一定的软件能力,这推动了部分零部件领域的软硬件解耦。
新旧势力采购模式的差异下,零部件企业的品类扩张之路更加顺畅。传统整车企业的采购模式决定了它们更加看重成本,在原有的供应体系下品类扩张是一件很难的事,因而零部件企业有一批优质的细分领域的小龙头;而特斯拉以及华为小米等新势力对供应链的要求使他们更容易把多品类交付给一家公司,推动了零部件巨头的诞生。
特斯拉、蔚来等引领下,中高端智能电动车的需求在逐步形成。中高端智能电动市场是在新造车势力的引领下创造的,更多的是新增市场而非对燃油车的替代。在这个领域自主品牌也更容易实现品牌向上的突破。
供给创造需求下这个子行业有望开启爆发增长。极氪、沙龙、阿维塔等传统车企的中高端智能品牌在2022年开始发力,带动这个细分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堆配置策略下,部分产品渗透率会从选配变成标配,包括ADB大灯,天幕玻璃、空气悬挂、HUD、车载音响等。
2 .2022年乘用车beta机会延续,alpha机会更强
借助高压快充解决充电难题将成为行业趋势,高压系统技术升级带来总量和竞争格局的双重优化。2021年起,车企加速推出高压快充来解决充电难题。随着超级充电桩标准的落地,叠加配套高压组件的技术进步,未来几年高压快充车型将加速推出带动相关零部件的快速增长,同时技术门槛的提升也有助于市场份额向技术优势企业集中。
乘用车的智能化和电动化过程中,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器和连接模组)的单车价值大幅提升。在智能化和电动化的过程中,高速连接器和高压连接器的需求大幅增长,连接组件的单车价值量有望从1000元提升至4000元以上,产品迭代性以及快速响应需求有助于国内企业的份额提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优质客户份额持续提升,新能源高压产品开启爆发式增长。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博格华纳、博世等,公司在核心客户的转向、变速箱(包括混动产品)中的份额持续提升带动原有业务快速增长;在新能源领域,公司高压连接模组技术优势明显,在电驱、电池等领域的连接组件单价较传统产品大幅提升,高压产品的放量将助于公司收入的高速增长。
深挖个性化需求,引领市场新风潮。公司自从皮卡炮、大狗、坦克300等车型上市以来大获成功以来,在个性化市场崭露头角,充分挖掘细分市场需求。2022年公司仍有多款个性化车型上市,将有望继续引领个性化需求市场,再次挖掘新的细分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破局高端新能车市场。公司的电动车一直被诟病过于低端,历史上的主销车型黑猫10万以下,目前10-15万的好猫销量在持续突破,低端化的刻板印象得以缓解。2022年开始,欧拉品牌闪电猫、朋克猫等新车型将相继上市,届时将有望突破20万价格区间。同时全新打造的新能源高端品牌沙龙,首款新车已在2021年广州车展亮相,预计2022年将实现量产上市,届时价格区间有望向上突破至30万-40万以上,新能源高端化的形象有望得以建立。
DHT混动技术导入更多品牌车型。目前全新DHT混动车型仅在WEY高端品牌搭载,销量规模有限,2022年开始预计将有更多品牌车型不断导入混动技术,全面迎战混动新时代。
切入新能源热管理领域,单车配套价值不断提高。公司成功研发热泵空调、电子膨胀阀、电子水阀、电子水泵等产品,正快速推向市场,单车配套价值分潜在空间超过万元。
和特斯拉、蔚来、Rivian等新能源车企合作深化,受益相关车型放量。公司给Model 3供应轻量化底盘等产品,单车配套价值超5000元,和国内新势力车企蔚来等也开始合作,配套产品和车型都有望持续增加。2021配套RIVIAN,单车价值超1万元。新能源车企加速放量有望助力公司业绩实现高增长。
扩产高峰已过、原材料价格压力有望疏解,盈利能力有望改善。2018-2019是上一轮产能扩张的高峰时期,转固压力较大,影响企业盈利。未来1-2年暂无大规模资本开支需求。原材料端,随着铝价的逐渐下行,叠加调价效应的体现,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
3 .2022年大排量摩托、电踏车等高景气度延续,重卡等待行业触底
优质供给拉动需求,国内中大排超高景气。2021年1-9月250cc以上摩托车销售24.4万辆,同增65%,行业单月销量连续4个月超过3万辆,整体延续高景气。
新品周期助力,头部大排摩企表现亮眼。2021年9月春风、本田销量持续高增,头部摩企新车型、新品牌投放加速,行业将持续扩容。
欧美电踏车步入高增长的成长阶段。欧洲电踏车渗透率约25%,美国约5%,相比中国、日本电动自行车50%以上的渗透率,仍有较大成长空间,预计欧美电踏车行业将保持高增长。
从入门级向中大排延伸,多款新品具备爆款潜质。公司从2021年开始补全250cc以上产品线弱点,先后发布800MT、700CLXSPORT,2022年即将发布中排产品,迎来中大排新品强周期。
关税、海运有望持续改善,盈利能力重回增长通道。北美是公司四轮车最重要的市场,关税、海运等外部因素压制公司盈利能力,预计随着北美市场恢复正常、中美关系缓和,公司盈利能力重回增长通道。
行业下行风险有望弱化,2022年下半年或将看到正增长。重卡行业在经历2016-2020年连续五年景气上下周期后,于202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同比50%的大幅下滑,主要受国六切换等政策透支以及同期高基数影响。考虑到未来政策透支影响逐步减弱,行业下行风险亦将不断被弱化,2022年下半年起有望看到月度行业同比正增长。
保有量基数大幅提升,需求中位数有望维持在100万上下。截止2020年底,我国重卡保有量已超过800万辆,大幅高于上一轮周期下行期阶段( 2011年的重卡保有量仅350万辆左右),每年行业正常替换需求有望达80万辆甚至更高,再叠加经济总量增长带来的物流新增需求,我们预计重卡需求中位数将维持在100万辆左右。
氢能源未来有望成为最佳替代动力。重卡新能源化进展慢于乘用车及客车,考虑到动力性以及场景等因素考虑,纯电重卡未必是重卡新能源的最优选择,随着氢燃料技术的示范化运营推广以及技术的不断成熟,氢能源有望成为重卡新能源的最佳选择。
信息来源:智能网联汽车网